- 三公
- 一、 周辅佐天子的鸷执政大臣称"公"。 相传有三公之说。 汉经学的古文学以太师、 太傅、 太保为三公, 今文家又以司徒、 司马、 司空为三公, 见许慎《五经异义》(《北堂书钞》卷五十引)。 古文尚书《周官》佚文: "立大师、 大傅、 大保、 兹惟三公"(《周礼·地官·序官》保氏下贾公彦疏引《U顾志》)。 《大戴礼·保傅篇》谓"召公为太保, 周公为太傅, 太公为太师", "此三公之职也。 "而《白虎通·封公侯篇》: "司马主兵, 司徒主人, 司空主地, 王者受命为天地人之职, 故分职以置三公。 "《韩诗外传》卷八相同, 惟称"司马主天"。
二、 西汉绥和元年(公元前8)建三公官, 以丞相、 大司空(原御史大夫)、 大司马(本太尉, 武帝先省太尉, 不久增置大司马)为三公。 元寿二年(公元前1), 改丞相为大司徒。 东汉建武二十七年(51), 改大司马为太尉, 大司徒、 大司空悉去"大"字。 汉末建安十三年(208), 罢三公, 置丞相、 御史大夫。 魏初再置三公, 仅为虚衔。 至唐宋均同。 北宋政和二年(1112), 诏改三师(太师、 太傅、 太保)为三公, 为真宰相。 后蔡京、 童贯以太师为衬相, 然衬相另有官名, 太师仍为虚衔。 元、 明、 清沿袭, 均以太师、 太傅、 太保为三公, 为大臣官衔。
* * *一、 周輔佐天子的鷙執政大臣稱"公"。 相傳有三公之說。 漢經學的古文學乙太師、 太傅、 太保為三公, 今文家又以司徒、 司馬、 司空為三公, 見許慎《五經異義》(《北堂書鈔》卷五十引)。 古文尚書《周官》佚文: "立大師、 大傅、 大保、 茲惟三公"(《周禮·地官·序官》保氏下賈公彥疏引《U顧志》)。 《大戴禮·保傅篇》謂"召公為太保, 周公為太傅, 太公為太師", "此三公之職也。 "而《白虎通·封公侯篇》: "司馬主兵, 司徒主人, 司空主地, 王者受命為天地人之職, 故分職以置三公。 "《韓詩外傳》卷八相同, 惟稱"司馬主天"。 二、 西漢綏和元年(西元前8)建三公官, 以丞相、 大司空(原御史大夫)、 大司馬(本太尉, 武帝先省太尉, 不久增置大司馬)為三公。 元壽二年(西元前1), 改丞相為大司徒。 東漢建武二十七年(51), 改大司馬為太尉, 大司徒、 大司空悉去"大"字。 漢末建安十三年(208), 罷三公, 置丞相、 御史大夫。 魏初再置三公, 僅為虛銜。 至唐宋均同。 北宋政和二年(1112), 詔改三師(太師、 太傅、 太保)為三公, 為真宰相。 後蔡京、 童貫乙太師為襯相, 然襯相另有官名, 太師仍為虛銜。 元、 明、 清沿襲, 均乙太師、 太傅、 太保為三公, 為大臣官銜。
Chinese Collegiat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bureaucratic ranks (Simpl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). 2013.